农村改革30年回顾和影响因素浅析及对策建议

来源: 作者: 时间:2009-01-09 Tag: 点击:

今年是我国农村改革30周年,回顾改革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:一是重点解决供给短缺为主要任务,全面施行联产承包责任制,时间是1978-1988年;二是在基本解决供给后,着力解决优化结构、提高品质,并开始考虑增产又增收的问题,时间是1989-2003年;三是2004年到现在,既解决供给偏紧、又解决品质提升、还要解决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、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。总体上看,第一阶段的任务完成的较好,得到各方面的高度肯定;第二阶段的任务也基本完成,我国农产品品质、优势农产品布局都有了很大改观,但农民收入问题没有得到同步解决,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;第三阶段也就是现阶段的任务,由于其艰巨性、复杂性都远远超过前两个阶段,目前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要解决,需要对过去30年改革发展历程进行深刻思考、科学总结,找出科学规律、筹划未来打算。本文就农村改革30年回顾和影响因素浅析及对策建议提出以下不成熟的看法,供参考。

一、农村改革三十年的几个特点

1.给农民放权。我国农民是有创造精神的,只有对农民的创造予以包容、肯定和引导,放手让农民干,农民就能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伟绩来。“大包干”是农民的发明得到中央肯定后,建立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。乡镇企业是农民的创造,得到政策允许后,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。进城务工也是农民勇于冲破二元结构的伟大壮举,掀开了中国城镇化浪潮。因此,农村改革,始终贯穿着对农民首创精神的尊重,按照只要对农民有利、只要农民能够得到实惠的原则,放手让农民试,放手让农民干,放手让农民闯,也就是给农民放权,收到了良好成效。

2.对农民放开。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后,释放出来的生产力出乎人们的意料,长期困绕我国的农产品供应短缺问题迅速得到有效扭转,粮、油、糖、肉、蛋、奶等农畜产品主要出现了短时的供给过剩,产地卖难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。如:我区糖菜的“白条子”等现象。因此,放开市场、搞活流通、促进繁荣成为当时农民最迫切愿望。中央又一次尊重农民的愿望,逐步打破计划体制的约束,放开实行了几十年的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,全面实行市场化改革,给农民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,形成了农林牧渔副全面发展,农村经济全面活跃的新局面。

3.为农民“松绑”。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,市场主体的自由平等流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。随着经济的发展,尤其时九十年代的通胀,使农民的生活成本逐渐高起来。与此同时,因农业的连年增产,不少农产品出现阶段性饱和,价格持续下跌,农民从事农业的效益急剧下滑,农民逐步陷入“有饭吃、没钱花”的境地。发展的进程表明,农业内部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,农民需要向二、三产业拓展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束缚,限制了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应有的自由。农民办工厂、搞运销雇工有资本主义剥削嫌疑,农民进城就业被视为“盲流”。但农民勇敢地向这种城乡分离的不合理结构发起冲击,最终国家调整了一系列的政策给农民松绑,不少有经营才能的成为农民企业家,众多的农民工为我国的工业化做出了贡献,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。

4.让农民放心。伴随着改革的进程,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,在得到实践检验后不断地给予巩固和完善。比如关系那么最基本、最直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,在一轮承包到期后,及时进行了二轮延包,并完善了相关政策。同时,将一直以来行之有效地政策提升到法律层面,颁布《农村土地承包法》,给农民吃下“定心丸”。接着,中央又出台了土地流转专门文件,对规范土地流转指明了方向,又如,把农民自发地组织起来,开展统一的技术服务、市场经营的各类合作组织,国家在加以正确引导后,及时颁布了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》,对农民的创造给予充分的肯定。这些政策措施给农民吃下“定心丸”,让农民不担心政策会变,激发了农民大胆地进城务工,大胆地从事第三产业,大胆地从事农产品加工地热情,促进了农业产业化、合作化地发展,开创了农村发展地新局面。

二、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及问题

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概括起来要是制度上的软肋、基础设施上的硬伤和支撑保护体系上的隐痛。

(一)制度上的问题

1.农村土地制度的不完善。首先是先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,没有很好地解决承包权和所有权地关系,核心是没有让土地产权落实到位,导致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在面对拥有土地所有权地集体组织时,往往处于弱势。使得农民在捍卫自己地土地权益时理不直、气难壮,这是集体经济组织随意调整、收回农民承包地或者强迫农民流转承包地的根源,也是农村土地国家占、集体占、企业占和农民自己也占的根源,导致农民对保护土地资源积极性降低,对土地的长期投入积极性不高。同时由于承包权的不稳定又给使用权流转带来困难,土地资源不能有效的长期流转,地力难以得到有效保护,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也难以实现,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。其次是现行征地制度不合理,地方政府在征地中能够获取巨大的利益,以“经营城市之名行经营土地之实”是各级地方政府对征地冲动的根源,导致大量土地被乱征乱占,土地利用利用效率低。显然,这是需要亟待完善的制度问题。

2.组织制度的落后导致小生产与大市场不能有效对接,一家一户的小规模、分散型生产,其盲目性和趋同性极易产生“一哄而上、一哄而下”,导致农产品生产陷于循环波动怪圈。同时,这种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,使得大型基础设施建设、大型农业设备、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、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既难以推行,也不能发挥应有效益。如何从中国国情出发,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,大力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组织,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又一制度创新问题。

3.农村金融制度的缺失,导致农村和农业持续失血,农民感叹最难的是资金。且不说工、中、建几大银行,就是农行也早已洗脚上岸了,对农民的直接放贷很少。剩下农信社在农村唱主角,除满足点小额信贷外,根本无法支持农民在新品种、新产业的开发和创业。不仅如此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融资也是困难重重,这是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难以做大做强最重要的要素制约。另一方面,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,农业和农民抗风险能力极低,“辛辛苦苦几十年,一场灾难回到解放前”是这种情况的生动写照。

(二)保护体系的问题。农村和农业发展过程中一起存在一些说不清、道不明又挥之不去的问题。一是行政调控体系乏力。现在农村和农业管理体制混乱,职能交叉、政出多门、产销脱节、事权不分、投资分散、部门制约、效率低下是长期存在的体制弊端。二是科技服务体系薄弱。农民最需要技术,农业最需要人才,但现在是基层农技人员屡屡被精简,农业服务体系功能日益弱化。所谓“养兵一日,用兵一时”,技术人员财政平时不养,关键时刻怎样让新型实用技术进村入户?像我区自然灾害发生后,急需农技人员知道农民灾后重建,但多数农技人员早已被分流掉了,到哪儿去找人?良繁体系建设滞后,农产品创新能力弱。土地数量减少、质量下降,青壮劳动力向城市、向非农产业流动,使农业和农村面临更严重的要素制约。优势农产品没形成,标准化农田建设比重小、小型排灌设备装备不足、应急减灾防灾能力低等等,又制约着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后劲。所有这些,都构成农村和农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机体隐痛,难以找到一处药到病除的良方。

三、进一步促进农村稳定发展的几点建议

1.深化土地制度改革。一是落实土地的产权,如果暂时做不到,可以先强化农民家庭的承包权、弱化集体组织的所有权,让农民真正感到,土地是其最基本、最直接的财产,调动农民珍惜、保护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积极性。可以考虑通过永佃制办法,宣布农民现在拥有的土地承包权是永佃权,永远不变,并修改和重新出台有关法律法规,让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真正象其他财产一样,按照市场机制合理地流动。二是改革土地征用补偿制度,尽快修改现行的土地征用法律法规。除公共利益外,今后征用农村土地、特别是农民承包地要按照“谁征谁补、征谁补谁”的原则,补偿标准原则上由征地和被征地双方协商,补偿款直接给被征地人,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。

2.建立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。在落实好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后,通过财政奖励资金的引导,让农民能够放心、乐意地将土地按市场化原则进行流转。建议国家财政设立土地流转奖励补助资金,鼓励承包农户将土地向合作社、种植大户流转,以利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,提高土地利用率。

3.完善支持、鼓励农村合作组织、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体系。一是要对现行的各项惠农政策进行梳理,将现行对农民的扶助政策同样让合作社享受,甚至向合作社倾斜;二是今后新出台的惠农政策、服务措施应尽量地借助合作组织这个平台向农民传导,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,鼓励农民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,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;三是尽快明确、细化各项税费减免政策,防止因农民加入合作社而承担额外负担;四是设立帮助合作社在城市建立直销渠道的专项扶持资金,帮助合作社拓展市场。

4.完善和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。要重新认识当代农业的功能。应当充分认识农业在政治稳定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等方面所承担的特殊作用,不应单纯地将农业作为产业看待,而应更多地看到农业的公共事业特性。正因如此,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理当是社会的责任。国家应当实行“学农免费、干农优惠”的政策,鼓励有才干的青年学农,有才能的青年干农,对到农村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服务的人员,实行更加优厚的待遇。对从事公益性农技服务人员,财政必须给予充分保障,象日本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那样,依靠全面、细微、系统、及时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来保障农业的稳定发展。

365bet官网888 马全生 


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
发表评论
评论内容:不能超过250字,需审核,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。
用户名: 密码:
匿名?
注册